Navigation menu
【武术馆】
作者:赵伟波 刘思伟(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政治工作研究所32039单位)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而艰难的战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它通过卓越的战争指导,聚集了中华民族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打败了嚣张的日本侵略者。它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东部主战场的胜利作出了必然的历史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科学战,空旗护卫梯队接受检阅。新华社
以全球视野统筹国家安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指导必然受到全球政治背景的影响。抗战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敌人是全球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全球的抗战,历史证明,孤立战争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国家立场和世界观相统一,始终以“世界视野”审视国家危机,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中寻求机遇和突破“趋势”和“变化”。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中国共产党以敏锐的视角予以关注。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格局之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明确将中国抗战纳入总体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产党还深入分析了日本“独占中国”与英美在华利益的冲突,做出了“英美即使暂时妥协,最终也会加入抗日阵营”的战略预言。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帝国主义制度的根本对立,中国共产党把苏联视为中国抗战的可靠外援。
在今天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刻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安全挑战前所未有。面对上世纪世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更需要以极为广阔的全球视野组织国家安全,以泰山般的战略定力管理国家安全。我们要始终以文明互鉴消除隔阂,凝聚人类共同价值;以多边主义化解分歧,拓展广阔合作空间;用自主发展夯实基础,打破科技等领域封锁,坚持国家立场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引领国际发展的中坚力量。
双鸭山市蓟县红色抗联体验中心黑龙江省。新华社
多领域协作汇聚制胜力量
战时指导不仅仅是军事指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做好准备,有效整合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用综合实力战胜强大的对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任务,从战略高度组织调动各方资源,通过政治领导、军事斗争、经济动员等手段协同努力,凝聚全国力量,彻底挫败日本侵略灭亡的图谋。
面对中日实力差距的现实困境,中国党首先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致力于融合国内各阶层的意志和利益,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了降低租金和利率,在政权方面形成政治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在根据地实行全民服装制度……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思想旗帜引导、政策体系设计和军事成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中华民族打仗、打中国仗、打国家仗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广泛的政治团结凝聚人心,而且不断扩大和巩固根据地,构筑坚强的物质基础。于是,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动渗透到在日占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军事斗争提供持续支持。一方面,遵循武装斗争与政权建设同步,将大部队分散、分散在不同地区并与地方武装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军事动员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根据地开展大规模劳动运动,“自己生产丰衣足食”,实现了经济生产与军事发展的正相关。党以军事斗争为手段,以战略生存和扩张为目标,形成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军事路线,通过有组织、有组织的军事建设,把根据地的经济社会资源转化为军事潜力和战争能力。
贾德从近年来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来看,基于综合国力的综合较量和混合较量更加突出。发展人民战争总体胜利能力、形成综合优势,对于更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明确发展科技链、产业链等“战略支点”,实现多领域力量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化、战略资源一体化、战略力量一体化运用,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广西武警河池支队特战队员虱子军团使用无人机进行协调侦察。蔡朝贵/光明影像摄
不断变化的军事战略指导
面对伟大、现代化、经验丰富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充分发挥军事指挥的主观能动性,把“独立山地游击战”发展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攻击日伪军的主要作战形式。
中国共产党占据战争指导的主枢纽,不仅在战略层面上确立了游击战争的主导地位,而且在战役战术实施层面上细化了这一伟大战略,使之成为战胜敌人的唯一法宝。百战团中,八路军“突围战”有效配合正规团作战,打破日军机动优势依赖铁路和公路网络的军队和傀儡;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麻雀战争”,以小型抗日武装不断袭扰、牵制、消耗重敌;华北平原和山东平原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建立了完整的以主动防御作战打破“围剿”和“封锁”的战略战术体系。我们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大胆创新的思维,实现了基本作战形式的突破,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用游击战争制衡和战胜强敌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也牢牢掌握了战场营造主枢纽,实现了深远的战略预设,积极开辟了对日战争有利的战场格局。棋局导致局势战斗之道,战斗之道如棋道。 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把战斗比作“吃块”,把敌据点和我游击根据地比作“打眼睛”,强调敌后游击根据地的战略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并做出大胆决定。人民军溃不成军,挺进敌后开辟新战场,成功牵制日军精锐部队。在战场布局上,党以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多个抗日根据地为核心,逐步扩大游击区,不断侵犯敌占区,粉碎了日军对人民战争“点线面”的企图。
现代战争加速了其向信息和情报的演变。准确识别身份的能力摸清对手体系弱点,创新跨域战术组合,预先设定的灵活战场格局决定战争胜负。只有创新作战方式,做好战略准备,主动设计战争,才能更好地战胜强大的敌人。要不断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强化战争算法、非战争、认知战等作战方式,构建非对称作战能力,精准打击敌人;关注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空间,提前布局新的安全领域,形成包含强敌的全域,全面提高战胜强敌的能力。
陆军某旅组织实弹射击训练。崔火阳/光明影像摄
坚定灵活地开展军事斗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目标与我的匹配始终关注关系战争全局和战场秩序执行的重大问题。它通过及时调整战略策略、灵活变化战斗形式,引导战争向既定目标推进,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两个特点:一是敌人强大,我们是母亲;二是战争相互关联。考虑到抗战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的战争指南着眼长远,因敌用兵,力求“保己灭敌”。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党强调,不能一味地对日“猛烈打击”,而要高效地针对不同地区的日军。采取的各种战斗行动都是基于积累局部优势,发展局部力量优势,对敌进行针锋相对的作战行动。这就是总体坚持“标准的游击战,而不是有利条件下的宽松运动战”的正确战略方针。有时我们采用各种形式的游击战,孤立己方力量与敌人对抗;
伟大的战斗可以伤害他人而不伤害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及时调整战略策略,保证了总体适度的军事反应,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抗战初期,平型关、雁门关等战役严重挫伤了日寇的士气。针对日军对日本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发动百战团等“反攻战役”,打破日军的封锁和勒索。抗日战争后期,党以时间换空间,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在短时间内集中兵力,对日占区发动连续反攻和进攻,对驱赶日本侵略者、夺取民族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现代战争的焦点仍然是争夺战争主动权,战略指导的主要指导在于对战争时间、空间、强度等因素的精确掌控。面对体系优势,只有遵循“测敌用兵”、“适时反应”的战略思想,才能确保成功。要继承和弘扬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注重斗争的战略战术,抓住斗争的机遇和热度,用好斗争之手。军事斗争,决不失控、不示弱、不吃亏;通过坚强灵活的军事斗争,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利益和利益,变战略为掌控局势的能力,始终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不受损害,确保政治战略主动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9日第07页)